郭安廷
我家院子里的西南角,有一間半用于儲存煤的簡易房屋,因此被稱為煤棚。沒有煤棚之前,我家每年買來的煤都是露天堆放在一個用磚壘起來的角落里,上面蓋著塑料布,壓上幾塊磚頭,目的是遮風擋雨和避免陽光曬。不過,露天堆放的煤盡管蓋上了塑料布,仍然容易風化,時間長了,燒火時火苗就不旺了。每年買煤是一筆大的支出,豈能讓那么貴重的燃料資源白白浪費,于是父親就蓋了煤棚。
蓋煤棚的初始目的是為了保護煤質,后來發(fā)現(xiàn)還有經(jīng)濟賬可算。原來我家都是秋天買煤,而有了煤棚后,每年夏天父親就早早買煤存放起來,因為這個季節(jié)的煤價相對便宜一些。后來,父親年紀大了,買煤的事就落在了我的頭上,因此夏天買煤就成了我心里很重要的一件事。每當把煤拉回去卸在大門口后,全家人要忙活一陣子,用小平車把煤一車一車拉進院子的煤棚里。父親會用鐵耙子把煤中的小炭塊分離出來單獨堆放。
為了節(jié)省用煤,父親還在野地里找來紅土和煤一塊兒燒,人們把這種紅土叫燒土。拉回家的燒土需要曬干,并把其中的料姜石去除,然后和煤用水調和在一起,就像做飯時和面一樣。這個過程叫調煤,也是一種重要的家務活。只不過和面是女人廚房里的活,而調煤則是需要男人出力氣的重活。調煤是有技巧的,需要掌握好煤和紅土的比例,煤多了發(fā)青,還浪費煤;煤少了發(fā)紅,燃燒效果不好。調好的煤存放在廚房里的“煤圪洞”里,用于每天飯后和晚上封火用。
再后來,我們家在冬天用上了土鍋爐。土鍋爐取暖的效果明顯好于煤火,并且土鍋爐上面的火口可以同時做飯。屋子里沒有了煙熏火燎,干凈了許多,因此當年春節(jié)前家里第一次沒有按老傳統(tǒng)“掃房子”。燒鍋爐的任務也不輕松,父親整個冬天的精力幾乎全花在這上面,每天要在煤棚和廚房之間穿梭很多次。什么時候添煤,什么時候除灰,什么時候換水,都得處理好,整整忙活一冬天。
7年前,家里接通集中供暖。我回到家中,父親見了我就摸著屋里的暖氣片說:“這下好了,又暖和、又干凈,再也不用燒鍋爐了。”母親也徹底轉變了觀念,放棄了用煤火做飯,開始用上了罐裝液化氣和電磁爐,燒開水也用上了電熱水器。也正是這年冬天,夏天買來儲存在煤棚里的煤沒有派上用場,一下子失去了往年的重要地位。
存下的煤用不上還占用空間,碰上走街串巷收煤的小商販,母親就把煤棚里的煤賣掉了。不過這個過程中,好幾次因為價格的問題,母親沒有和商販談妥。眼看收煤的價格繼續(xù)降低,母親最后咬牙還是賣了。剛剛賣煤后的那幾天,她總是把賣的價格和買的價格進行比較,很長時間一直唸叨“虧了”。
煤棚被清空后,一段時間顯得空空蕩蕩,但很快又成了堆放雜物的地方。時間長了,里面什么東西都有,爛木頭、舊衣服、空瓶子,更多的是收快遞攢下的包裝箱……有一次差點失了火,釀成大禍。有了那次教訓,我決定對煤棚進行徹底清理,請村里的瓦匠做改造。刮白了內外墻體,鋪上了地磚,安裝了漂亮的門窗。之后,我把家里值得紀念的老物件找出來擺了進去,如父母結婚時的陪嫁穿衣鏡,結婚十周年時重新做的一對紅木箱子等。墻上掛上了幾張老照片,還有一塊老式機械鐘表。把廚房里的舊碗柜改成了簡易書柜,擺上了幾本老相冊和一些家人用過的書籍。同時,對煤棚的外圍也進行了重新布置,把家里過去曾經(jīng)飼養(yǎng)牲口用的沙石槽重新擺放,在槽內裝上土,種上蔬菜;石磨也被重新架起來,成了別致的石桌……
昔日的煤棚搖身一變成了一個小小的家庭歷史“博物館”,每當來客人時,家里人總會邀請他們到這里參觀和休息。大家也免不了坐下來,一起回顧過去,感嘆生活的變化。
煤棚被改造后,家人慢慢地也對它改變了稱呼,根據(jù)方位稱其為南屋。閑時仔細想想,老家煤棚的變化其實是標志著一個家庭燒煤時代的結束,實際上是我國城鎮(zhèn)化發(fā)展的一個縮影。
(來源:上黨晚報)
[編輯:宋卓清]
|